古代的法律是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的重要工具,很多的刑罚都是非常严厉的,甚至是惨无人道。统治者为了强化约束管束百姓,对违反法律的人员自然不会客气,都严厉施加对应的刑罚。
因此古人如果犯下了重罪,那么受到的惩罚是非常重的,从隋朝时期算起,对于犯罪的人朝廷主要的惩罚有笞刑、杖刑、徙刑、流刑和死刑。
这五种刑罚对于前面三种来说算是好的,最为严重的就是后面的流刑和死刑,可能很多人觉得只要不是死刑,那其他的怕什么,总能留下性命吧!其实不然,流刑的残酷程度压根不下于死刑 。
流刑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影视剧里面,很多大臣犯了重罪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因惹恼皇帝,于是被判处流放或者是发配。
流放就是把犯人强制驱逐到远离家乡的边远地区生活,作为对于犯人的惩罚。历史上被流放的著名政治人物很多,例如大文豪苏东坡、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等等,都曾经被流放到各地。
发配也是一种刑罚,可能部分人都觉得流放和发配就是一回事,其实不然,这两种的处罚差别还是很大的,《明史》里面记载很清楚,发配之人是要往边疆去充军或者服劳役。发配还不单单是一罚了之,分为终身和永久两种情况,终身就是得服劳役一直到死,永久不单单终身服劳役,而且子孙依然要受到这样的处罚,这基本是严厉的刑罚了,不亚于死刑。
在水浒里面描写发配最为形象的就是林教头林冲,发配沧州的他不仅脸上刺字羞辱,自己带上脚手镣,再由差役负责押送到目的地,整个过程异常痛苦,对于那些身体条件差的犯人来说,几乎都会命丧半路。
那为什么古人犯罪了不像今天一样投入大牢,老老实实接受改造呢?
又何必花费如此的人力物力把犯人发配到偏远的边疆呢?
首先是可以节省国家的开支,增强边防的人力。古代犯人犯下重罪之后,统治者并没有处死他们,而是把这些犯人发配到边疆地区,让其自生自灭。如果把犯人全部收押在监狱,长此以往,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犯人都会被关到监狱里面,这不仅增加了管理难度,而且开销也会很大,日积月累的对于国家财政也是不小的负担。
大量的犯人关在监狱里面,需要一定的地盘建造监狱,还需要大量的粮食来养活,我们知道古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都很低下,粮食连平时的老百姓都难以养活,如果遇见什么自然灾害,那很多人可能都会难逃饥荒。
古人和今天的生活条件差距太大,一堆犯人这么关起来,天天还有粮食吃,又不怎么去劳动,这样的日子在古人看来根本不是叫劳改,而是妥妥的好日子,连平时的老百姓都没这样的好日子。这样一来不仅达不到震慑犯人的作用,甚至有人还可能为了有口吃的去故意去犯罪。
古代的边境地区都是未开发的不毛之地,需要士兵去驻守防备,同时也需要人力去开发。一般来说士兵都因为条件太差而不愿意去戍边,而犯人就是一个好的补充,不仅可以发配过去开垦边境,也可以增加防备力量。
其次发配可以起到震慑犯罪的行为。古代的发配可以对那些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一旦犯人被发配,基本都是去人迹罕至的地方。不要说是发配去劳役或者是充军,哪怕是一个正常人,去到不毛之地估计生存下去都难,身体好的可能多捱几年,身子骨弱的一旦染上个感冒之类的小病,估计最后都难逃一死,毕竟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地方,也没有条件去救治一个病人。
而且发配是会连累自己的家人的,因此很多犯人听见发配都是瑟瑟发抖,希望判处死刑来个痛快,受发配的痛苦折磨还要牵连自己的家人,确实非常煎熬和痛苦。
古人带上枷锁走到发配之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哪怕去服一辈子的劳役,也不会像今天一样可以减刑,早点回家团圆。有的只是心如死灰地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绝对没有第二条出路。如果是家中有钱的,那么还可以得一个落叶回归,其他没什么经济实力的只有客死他乡而已!
可以说发配的刑罚是无比残酷的,几乎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对人的打击也是无比的巨大。正因为如此,发配才可以震慑犯罪分子,凡是想要犯罪的,就得先掂量一下能不能受得了这份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