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败儿”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原话为:“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各类古代书籍中也提到类似的观念,然后一直流传至今。
农村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败儿”,这其中的慈母是说对孩子过于溺爱,棍棒并不是打的意思,是说父亲在孩子犯错时要对孩子进行一个教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管教孩子,让孩子明白父亲的严厉,并不是“棍棒式教育”。
慈母底下多败儿
古时候,有一对老夫妇,老来得子。小小子长得聪明伶俐,老两口子疼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下。冷处不敢搁,热处不敢放。特别是母亲,简直到了溺爱的地步。
一日,孩子在邻居家玩,回来时拿了邻居一根针,交给了妈妈。这个妈妈不问来由,直接夸儿子聪明,能从外面带东西给父母。渐渐地,孩子常常从外拿些小东西回来,撒谎说捡的,讨得妈妈的欢心,妈妈觉得还挺美。
老俗话说: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就能偷牛。
果然,成年后,有一次,孩子从外面牵回来一头牛。父母也竟然不问原因,以为是儿子有本事挣钱买回来的。后来失牛者发现后要告官,谁成想这孩子一听要告官,竟失手将人打死了。事情闹大后,这孩子被县官判了处斩。
临上刑场时,县官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提出要见他妈妈一面。可怜的妈妈提上饭来给儿子送行,孩子跪在妈妈的面前,哭道:“儿受妈妈的养育之恩,临死前想再吸一次母乳,以慰儿在天之灵。”妈妈便解怀,儿子竟然一口咬下乳头。恨恨地道:“吾今日之行,皆因妈妈幼年的过分溺爱,不教之过。”莫不令人叹息。
其实,慈爱,不等于溺爱,所谓“养子溺爱不教,父母之过”就是这个道理。后人便有了“慈母多败儿”一说。
棍棒之下出孝子
这里的棍棒之下并不是打击,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给予指导,让他不要走上歪路。一旦出现了决定性的错误,就可以旁敲侧击的帮助孩子协助孩子快速改正。
电视剧《情满四合院》大家都看过吧,剧中的二大爷刘海中就是典范。对自己的三个儿子一直是“棍棒”教育,结果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些棍棒,将他带向好的一面,反而因为这些棍棒,让他越来越叛逆,最后三个儿子成家立业都离他而去,一点不念养育之恩,就是因为他理解错了“棍棒之下出孝子”。相反,一大爷对傻柱的时不时的敲打反而是最好的运用了这句话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