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知地下害虫达320余种,分属于昆虫纲的8目32科,主要包括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根蚜、根蛆、根象甲、根叶甲、蟋蟀、白蚁等10多类,以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四类为主,发生面积广,为害程度重,是地下害虫中常发性,灾害性类群。
一、常见的地下害虫
1.蛴螬
俗称土蚕、地漏子、属鞘翅目是金龟甲总科幼虫的通称,为地下害虫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一大类群,期中常见的有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
蛴螬食性很杂,主要为害小米、高粱、麦类、豆类、花生、甜菜、棉花等大田作物和蔬菜果树的种子、幼苗及根茎,咬食种子或咬断幼苗的根、茎,轻则引起缺苗、断垄,重则毁种绝收,不但造成减产,咬食后病菌容易侵入。
成虫于傍晚出土活动,20—21时活动最盛,22时以后逐渐减少,具弱超光性,一般灯下诱到的虫量仅占田间实际虫量的0.2%左右,具有假死性,受振动或惊忧即坠地假死,飞翔力弱,活动范围以虫源地为主,主要集中在田边、沟边或地头等非耕地,喜食杨树、大豆、花生等作物的叶片,其将卵产在这些树木附近田块或耕地内,单雌产卵在32—188粒,平均102粒,散产于土壤6—15深入,每次产卵3—5粒,多者10余粒,相互靠近,在田间呈粒心分布。幼虫有3个龄期,全部在土壤中度过,随着一年四季土壤温度的变化而上下潜移,3龄幼虫历期最长是主要危害虫期。
2.金针虫
金针虫俗称节节虫、铁丝虫、成虫俗称叩头虫属称鞘目,叩甲科幼虫的通称,我国记载600—700种,但我区农田常见种类主要有4种,即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宽背金针虫,其中以沟金针虫发生为害最为严重。
金针虫的为害特点和为害状:金针虫的成虫在地面以上活动时间不长,只能吃一些禾谷类和豆类等作物的嫩叶,为害不那么严重;而其长期生活在土壤中,可以为害玉米、麦类、甜类、棉花、豆类及各种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咬食播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之不能发芽;咬食幼苗须根,主根或茎地下部分,使生长不良甚至枯死,一般受害苗主根很少被咬断,被害部不整齐而呈丝状,这是金针虫为害后造成的典型为害状,此外,还能蛀入块茎或块根,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而引起腐烂。
沟金针虫一般3年1代,少数2年、4—5年或更长时间才有完成1代。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一般越冬深度15—40cm,最深可达100cm左右,越冬成虫3月初10cm土温10℃左右时开始出土活动,3月中旬至4月上旬,10cm土温在12℃—15℃时达活动高峰,产卵期从3月下旬至6月上旬,卵期31—59天,平均42天,5月上、中旬为卵孵化盛期,孵化幼虫为害至6月底下潜越夏。待9月中、下旬秋播开始时,又上升于土表属活动,为害至11月上、中旬,开始在土壤深层越冬,第二年3月初,越冬幼虫开始上升活动,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害重。随后越夏秋季为害,越冬,幼虫期长达1150天左右,直至第三年8—9月,幼虫老熟,钻入15—20cm,土中作土室化蛹,蛹期12—20天,9月初开始羽化成虫,成虫当年不出土,仍在土室中栖息不动,第四年春才出土交配,产卵成虫寿命220天。
成虫昼优夜出,白天潜伏在麦田成田旁杂草中和土块下,晚上出来交配、产卵。雄虫不取食;雌虫偶尔咬嚼少量麦叶,雄虫善飞,有趋光性,雌虫无后翅,不能飞翔。行动迟缓,只能在地面成麦田爬行,卵散产于3—7cm深土中,单雌平均产卵200余种,最多可达400粒。
3.蝼蛄
蝼蛄:俗称拉拉蛄、蜊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我国记载有6种,我区主要有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蝼蛄是最活跃的地下害虫,成虫、若虫均为害严重。咬食各种作物的种子的幼苗,特别喜食刚发芽的种子,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特别是蝼蛄在土壤表层善爬行,往来乱窜,隧道纵横,造成种子架空不能发芽,幼苗吊根失水干枯而死,群众常说:“不怕蝼蛄咬,就怕蝼蛄跑”就是这个道理,谷苗、麦苗最怕蝼蛄窜,一窜就是一大片,损失非常严重。
蝼蛄的生活史一般较长,1—3年才能完成1代,均以若虫、成虫在土中越冬。
东方蝼蛄:在我国2年1代区,越冬成虫5月份开始产卵,盛期在6—7月;卵经15—28天孵化至秋季若虫发育至4—7龄,深入土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恢复活动,为害至8月开始羽化为成虫,若虫共9龄,长达400天以上,当年羽化的成虫少数可产卵,大部分越冬后至第三年才产卵,成虫寿命达8—12个月。
蝼蛄昼伏夜出,21—23时为活动、取食高峰,具有强趋光和趋化性,利用黑光灯在无月光、无风、闷热的夜晚可诱到大量的东方蝼蛄,蝼蛄对具有香味、甜味的物质趋性强,嗜食煮至半熟的谷子、棉籽、炒香的豆饼、麦麸等,蝼蛄对产卵场所有严格的选择性,华北蝼蛄多在轻盐碱地内缺苗断垄,无植被覆盖的干燥向阳,地硬畦堰附近或路边、渠边和松软的土壤中产卵,而禾苗茂密、郁苗之处产卵少。在山坡干旱地区,多集中在水沟旁,过水道和雨后积水处,初孵若虫有群集性,华北蝼蛄初孵若虫3龄后才分散为害,东方蝼蛄初孵若虫3—6天后,分散为害。
4.地老虎
地老虎俗称切根虫、夜盗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农作物的主要害虫。
地老虎可为害多种粮食作物,棉花、蔬菜、烟草、中药材、果树等,低龄幼虫昼夜均可取食作物的子叶,嫩叶和嫩茎,3龄后昼伏夜出,高龄幼虫可将幼苗近地表部位咬断,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重播。
地老虎在我区1年发生1代,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我区的地老虎越冬代成虫均由南方迁入,我区的越冬代成虫的发蛾期长、蛾蜂多、蛾量大。
二、部分地下害虫发生特点
地老虎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地老虎常年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发蛾,发蛾高峰出现后4~6天,田间相应出现卵峰,田间幼虫始见于4月初,4月上中旬幼虫盛孵,4月中下旬发育至2~3龄,4月底5月初进入4~5龄为害盛期,6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后的成虫陆续迁出,蛾量突减,此后各代在田间很少发现。
蝼蛄
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下越冬,随气温和土温回升,开始上升活动,气温在1O℃左右。田间出现为害,土温在15~25℃时,是越冬成若虫为害最重的时期,此时期主要为害春播作物幼苗。6~8月,蝼蛄向土下活动。进入产卵盛期,为害夏播作物幼苗。8~10月,气温和土温适宜,蝼蛄又上升土面活动,形成又一为害盛期。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取食刚播下的种子、种芽和幼根,或咬断幼苗根茎,也蛀食薯类的块根和块茎。幼苗根茎被害部呈麻丝状,这是判断蝼蛄为害的重要症状。
蛴螬
暗黑鳃金龟1年发生1代,多以3龄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6月中旬至7月为成虫盛发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9月中旬前后,老熟幼虫开始下移越冬。
蛆虫
种蝇1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卵多产在潮湿的有机肥料附近的土缝下,也可产在近地面作物的子叶上。幼虫3龄,幼虫孵化后,钻入播下的种子里,食胚乳,1粒种子可有根蛆10余头,或钻入植物的幼根、嫩茎为害。1年中以春季第1代幼虫发生数量多,夏季最少,秋季有时也多。幼虫在被害株附近入土化蛹。
三、防治方法
药剂拌种 用吡虫啉、噻虫胺、噻虫嗪或者毒死蜱等拌种,可防治蝼蛄、蛴螬、黄蚂蚁、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冬季深翻 封冻前1个月,深耕土壤35厘米,并随耕拾虫,通过翻耕可以破坏害虫生存和越冬环境,减少次年虫口密度。
清洁田园 头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拣尽田间杂草,以减少害虫产卵和隐蔽的场所。在作物出苗前或地老虎1龄~—2龄的幼苗盛发期,及时铲净田间杂草,减少幼虫早期食料。将杂草深埋或运出田外沤肥,消除产卵寄主。
根部灌药 苗期害虫猖獗时,可用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等灌根。
撒施毒土 噻虫胺、吡虫啉、毒死蜱等沟施施、穴施均可,药效期长达60天~90天。或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1·5公斤,拌细砂或细土375公斤~450公斤,在作物根旁开沟撒入药土,随即覆土,或结合锄地将药土施入,可防治多种地下害虫。
灌水灭虫 水源条件好的地区,在地老虎发生后及时灌水,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诱杀成虫 (1)黑光灯诱杀。金龟子、地老虎、蛴螬的成虫对黑光灯有强烈的趋向性,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可能的条件下,于成虫盛发期置一些黑光灯进行诱杀。(2)放置糖醋酒盆可诱杀地老虎的成虫。(3)用炒香的麦麸、豆饼诱杀蝼蛄。一般在傍晚无雨天,在田间挖坑,施放毒饵,次日清晨收拾被诱害虫集中处理。(4)毒饵诱杀。将新鲜草或菜切碎,用50%辛硫磷100克加水2公斤~2·5公斤,喷在100公斤草上,于傍晚分成小堆放置田间,诱杀地老虎。用1米左右长的新鲜杨树枝泡在稀释50倍的40%氧化乐果溶液中,10小时后取出,于傍晚插入春播作物地内,每公顷150枝~200枝,诱杀金龟子效果好将新菜籽饼2·5公斤搓散,放锅中炒香,把炒好的菜籽饼盛在桶内,然后把用温水化开的敌百虫倒入桶内,闷3分钟~5分钟,于傍晚将毒饵分成若干小份散放于移栽棉田的田中,第二天清早就可见毒死的地老虎虫体。
地面施药 用敌杀死作常规农药新法治地老虎。做法是:在傍晚收工后用背负式喷雾器,按每公顷用30桶清水,每桶清水内加2·5%的敌杀死8毫升,配成2000倍的药液,搅拌均匀,满地喷洒。夜幕降临,气温下降,蒸发量少,加上有露水覆盖,土壤、苗棵均成湿润状态,保证了药效。各类地老虎幼虫出来危害苗棵时,正与药物相遇,胃毒、重熏、触杀几箭齐发,药效可充分发挥,所有地老虎幼虫全部中毒,达到了100%的治虫效果。这一灭虫技术用在旱地作物各种苗地,效果均好。
植株施药 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等叶面喷雾对地老虎、蝼蛄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