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司马懿通过精湛的“演技”,骗过曹爽,发动高平陵之变,自此曹魏大权旁落,尽归司马氏一族。而在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昭以钟会、邓艾等人灭蜀,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建国号晋,史称西晋。但是也就在晋武帝司马炎灭东吴,基本上统一中原之后,他日渐骄奢淫逸,也导致腐败滋生,而白痴太子晋惠帝的上位,内有贾南风擅权,外有外戚杨骏干政,一场“八王之乱”由此爆发。
而这场王朝内部的权利之争,之所以能够广为人知,乃是因为它不仅导致了西晋的灭亡,更导致了位于中国传统的北部草原的少数民族的内迁,一场席卷北方的“五胡乱华”由此而爆发。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族,而拓跋氏便属于鲜卑族。
公元338年,利用五胡乱华的契机,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即王位,拓跋氏一族也完成了建国。但是在五胡十六国的互相征伐之中,强大起来的氐族政权前秦,在他们的首领苻坚的带领下376年,灭代国。而盛衰之理,实在难测,当苻坚以八十万大军直指东晋,成就的却是谢安的威名,一场淝水之战,前秦也迅速分崩离析。而也就在亡国10年后,鲜卑拓跋氏在他们的杰出领袖拓跋珪的带领之下,成功复国,但是这一次,拓跋珪却没有再称国号为代,反而是建国号为“魏”,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心向背。在拓跋珪建立北魏之后,在诺大的中国北方地区,其实是存在着诸多的势力的,一如慕容垂、慕容永等都盘踞于曹魏故地,而这种群雄争霸的局面,谁是正朔,便能够更好的笼络人心,更能够彰显权利。而且即便是在朝堂之上,也存在着矛盾,旧有的鲜卑大臣与新朝建立之后的汉族大臣之间的矛盾,而清河崔氏出身的崔宏等大臣,更加了解汉族,更是希望能以“魏”来昭示正统,宣告拓跋氏政权乃是承袭自曹魏,可以抚慰旧地百姓。
其次,当时的国际环境。而当东晋建立之后,长江以南偏安的东晋司马德宗遣使来朝,太祖将报之”。而与东晋的第一次正是接触,以“魏”为国号,则宣告着西晋、东晋所谓的承袭于魏的国祚,只不过是伪政权,篡夺的;而拓跋氏的“魏”才是真正承袭曹魏国祚的正统政权。
第三,谶纬之语。谶纬之学医阴阳五行学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为依据,认为各个朝、君王的更替,是符合相生相克的自然法则。"当涂高"、"真人出"、"五胡运终"等谶的流行,称国号为魏可以算作征验,利见之玄符。
最后,拓跋珪的个人意愿。虽然拓跋氏乃是传统的鲜卑族,但是作为一个有为明君,拓跋珪本人并不希冀一如祖辈一样固守传统,改国号为魏,也表明了他希望以德抚恤中原之民,能够统一中原的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