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需要水、无机盐、维生素、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而人类是动物,所有这些营养都需要从食物中获取。人类在演化迁徙的历程中,对某个地区的食物把握很强,我国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很可能就是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那时人们刚来到中华大地上,物种的特殊性使人们在中华大地上搜寻、尝试所有可吃的东西。
人类吃得比较多的有肉蛋奶、米面等主食、蔬菜,在原始时代获取食物主要靠野生的动植物,可是这样的生产效率较低,随着人类的发展掌握了最合适的食物获取方式,那就是直接占据大量的土地、阳光资源。万物生长靠太阳,占据的土地、阳光资源可用于饲养、种植,可以提升能量转移的效率。
肉蛋奶主要靠饲养,主要的蛋类是鸡鸭鹅,这些家禽不仅可以直接当作肉食食用,还可以产蛋。而鸟类的卵其实是一颗卵细胞,拥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磷脂等,一颗就顶得上几倍米面的营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人类驯化了一些鸟类,作为家禽饲养,为人类提供肉食和蛋。
如前所述,蛋其实是鸟的生殖细胞,而生殖细胞产生的作用就是繁衍。像人类没有明显的生育周期,每个月都可以产生至少一颗卵子,如果想要生育的话,最好就是在排卵周期内采取性活动。鸟类的蛋自不必说,本身也是为了繁衍才产生的,并不是为了给人类食用。可是在养鸡场中,就算是没有公鸡母鸡一样可以下蛋,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鸡下蛋这个事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的,不管是否在繁殖期内,鸡可以产生一些卵细胞,虽然最终未必能发育成熟,但是也构筑了鸟类繁衍的基础。只是鸟类的繁衍通常有一定的选择性,·因为大多数鸟类算是机会主义物种,它们没有强大的战斗力,靠的就是拼命地下蛋孵化,依次来喂饱天敌,少数部分在成长过程中夭折,少数成年步入繁衍的历程。环境的残酷使鸡通常在春夏之交产卵孵化。
能孵化的鸡蛋全部是受精的鸡蛋,也就是鸡群中有公鸡的存在,到了繁殖季节,鸡会交尾,公鸡通过泄殖腔将生殖细胞注入母鸡的体内给卵受精。其实鸡蛋的形成颇为麻烦,显示形成蛋黄,然后进入蛋白分泌部裹上蛋清,崽裹上一层透气难透水的膜和透水透气的蛋壳构成完整的鸡蛋。受精需要发生在蛋白裹上但还没有产生裹上膜的时候。
可是无论是否有公鸡受精,母鸡自身都需要先做好准备,必须在合适的时间产生卵,野生鸟类产下的卵也未必都能孵化,有一些就是未受精的卵,但是鸟类只会机械地孵化,除非蛋提前破裂、变质它们才会放弃。就像高等哺乳动物一样,不管是否做好了繁衍的准备,每个月固定的月经周期中都会有卵子的排出。
在野外,鸟类通常只在合适的季节和环境中产卵,卵毕竟营养丰富,产卵太多对于能量保存来说是不合适的。因此,野生的鸟类每年产的卵有限,顶多十几个,能孵化出来的还要少一些。可是家养的鸡却不一样,最高的产蛋记录是每年290天的产卵期。在野外这显然是办不到的,下蛋是为了繁衍,且耗费大量能量,不停产卵不利于生存。
如今我们饲养的蛋鸡已经经历了人类漫长的选种、繁育、优化品种,它们可以做到不停地吃喝,然后不停地产蛋。当然,鸡产蛋也和情绪有关,若是鸡受到惊吓,隔天可能就不再产蛋。总体上看,家养的蛋鸡的产蛋能力远远高于野生的鸟类,这是由于人工环境足够安全,并且食物非常充足,它们可以只负责吃喝产卵。
母鸡产蛋不需要公鸡的存在,母鸡产蛋并孵化小鸡就需要公鸡的存在,无论交配与否,生殖细胞会不断地产生。而日常生活中,鸡蛋是否受精也可以较为简单地辨识,受精的蛋内部可能有发育,通过手电照射可以大体看到内部结构,可能和未受精的蛋有相当的区别,在受精的蛋中,接近蛋黄的蛋清中,或者蛋黄中有时会有一个白色的絮状物,那就是公鸡的精子进入鸡蛋后产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