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新言“述而”之八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本章句主要在讲,孔子他老人家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择机而教”以及观察学生言行与领悟程度的一些判断与施教方法。
孔子说,看一个求知求变的人,如果他自己不知道奋发图强,自己不能意志满满地去求真理求正理的话,就无法很好的启发他,并能引其走正途,得觉悟。
如果一个人经过深思熟虑,还是词不达意,似懂非懂,思维好似通达,但语言表达实际又不能跟上时,身为老师的人,这时如果能顺其理解,启发并梳理其思想后,充分透彻的助其表达清楚(或按其意,老师能讲述明白)的话,这“教与学”就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了。
而当求知者,不能举一反三的理解事物,不能触类旁通的解决类似问题时,老师就能看明白,学生其实是并没有学明白,对核心的规律还是没有掌握的很通透。
《论语》中,孔子他老人家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时的尺度拿捏。而对于“教学”来讲,孔子更是看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施教时启发似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孔子看时机“推送”有价值的知识与见地,可谓用心良苦,诚心实意!
孔子这么一个好老师实在了不起,在教学过程中分寸拿捏的太有心了!
(备注:语言是很奇怪的东西,古代语言现代语言多有不同,但也多有相同,更有相通。笔者不知道“举一反三”这词的原始出处是不是此章句。但现代人理解“举一反三”应该都差不多。本章句的“举一隅,三隅反”,在古时还有解,当你观察一个方向时(一隅),如果不能用另三个方向来反证或类比,那你对事物就不能说理解的通透和全面了。笔者也不知此“备注”是否画蛇添足,权当给读者们多些背景与维度看古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