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亩地的粮食产量因时代、种植技术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下是一些具体数据:
中国古代
一般认为一亩地的产量在100-200斤之间,但在优质土地和气候条件下,产量可能会更高。
明代一亩地平均产量为140斤。
清代一亩地的平均产量增加到了200斤以上。
战国初年魏国
普通年景一亩地可产粟一石半,折今亩产九斗。
受郑国渠水灌溉的土地,每亩可收一钟,折今亩产三石八斗四升。
汉代
粟亩产281斤。
豆亩产264斤。
粟豆平均亩产折合今市制亩产264斤。
魏晋南北朝
维持着亩产3石的水平。
唐代
所有粮食作物平均亩产334斤。
宋代
所有粮食作物平均亩产309斤。
元代
所有粮食作物平均亩产338斤。
明代
所有粮食作物平均亩产346斤。
清代
所有粮食作物平均亩产367斤。
这些数据表明,古代一亩地的粮食产量在不同朝代和不同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异。总体来看,古代一亩地的产量在100-367斤之间,具体数值取决于当时的种植技术、气候条件和土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