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刚过,央广网曝光了一批针对逝者的网上纪念馆乱象:一些平台上传逝者信息不需要审核,一些平台设置“香火排行榜”诱导祭扫者充值打榜……最严重的,有在世女孩被创建祭奠纪念馆,其照片等个人信息被公开传播长达六年,事后起诉却因上传者未实名认证,维权困难。
当下,网上纪念馆给很多人提供了一个更方便、环保的缅怀场所,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祭祀方式。据民政部最新数据,全国网络祭祀用户已突破1.2亿,较上一年同期增长37%。但与此同时,这一“场所”的规范化也不容忽视——要注意保护逝者的肖像权、隐私权;也要避免其成为恶意攻击、诅咒生者的工具。
网上纪念馆的管理混乱,有其根源性原因。此类平台一般都以盈利为目的,用户创建完纪念馆后,想要祭祀通常还需充值购买虚拟鲜花、长明灯、瓜果等。以营收为导向的前提下,平台肯定会尽量降低门槛,扩大使用群体。因而在很多情况下,无论用户身份信息审核,还是逝者信息审核都自然被放松了。
这种“规范化”只能通过法律法规和“不缺位”的监管来实现。
据悉,当下由民政部组织起草的《网络祭祀要求》民政行业标准正在征求公众意见。在这份《要求》中提到,自然人用户应根据相关有效证件:如火化证明、经办人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实名信息;与逝者关系证明材料(如户口本、结婚证、其他证明等),经专人审核后,才能建立网络墓碑、纪念馆;杜绝恶意营销,设置“香火”排行榜等低俗行为。此外,也提及了与监管相关的技术层面要求,“应具备服务价格管理功能,为祭扫用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设定提供审核和监管查询接口。”
该《要求》的落地值得期待,但仍需要正视的是,作为一项民政行业标准其约束力有先天不足,在适当时机还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一些侵权行为进行有力打击,避免出现此前案例中“活人被祭奠”却处罚过低的情况;此外,在舆论层面也应当进行更多宣传探讨,引导大众建立正确的数字祭祀观,避免陷入“金钱等于孝道”的误区和陷阱。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