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加班时突然胸闷气短,晨跑途中胸口传来压塞感,甚至睡梦中被“窒息感”惊醒……这些看似普通的不适,很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这一心脏预警,就是心绞痛。
清远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区副主任、主任医师李健洪介绍,心绞痛是冠心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疼痛是主要症状。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相对于稳定型心绞痛而言的一种更为危重的情况。他提醒,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间更长,程度更重,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发作时间可能超20分钟
李健洪介绍,心绞痛是一组由于心肌缺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的临床症候群。其典型症状为胸痛或压迫感,疼痛可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臂、背部、下颌、颈部或上腹部,还可伴随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头晕甚至晕厥。心绞痛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男性,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
根据病情的稳定性,心绞痛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大类。
稳定型心绞痛,也称为劳力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已经诊断心绞痛,但经过治疗之后,发病频率、时间间隔长短、程度都相对较稳定,甚至有的患者较少发作。一般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休息或服药后迅速缓解。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相对于稳定型心绞痛而言的一种更为危重的情况。”李健洪说,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急性表现,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不确定,无明显诱因,甚至可能在静息状态下发生。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发病时口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能无法迅速缓解症状,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手段。”李健洪提醒,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间更长,可能超过20分钟,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他建议,一旦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患者必须立即就医,争取尽快获得专业治疗。
避免长期熬夜、焦虑
心绞痛的发生核心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血管不完全堵塞,心肌供血急剧减少。它的发生与年龄、家族史以及相关疾病密不可分。
“尤其是男性,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李健洪说,男性大于45岁,女性大于55岁是心绞痛发生的危险因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等都是心绞痛好发的危险因素。
李健洪提到,临床上,年轻的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并不少见,“遇到最年轻的患者仅有二十多岁”。他表示,这与现在生活方式改变相关,年轻患者中,以抽烟、熬夜、高胆固醇最为多见。
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心绞痛冠心病的重要环节。要预防心绞痛,需要严格管理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及规律运动,避免长期熬夜、焦虑等。
如果已经发生心绞痛,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药物治疗往往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如果冠状动脉狭窄不超过70%,可先进行药物治疗,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狭窄超过70%,可考虑支架植入。
“规范治疗的情况下,大多数患者能维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李健洪强调,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前提条件,患者还应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