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作《老师不读书,怎么能教好书》,他指出,当下很多教师一年到头除了读几本备课用的书,其他顶多读一些畅销杂志。不少教师颇为委屈:不是不想读,而是实在没时间读。
的确,每天教学工作、管理事务已经占用了教师很多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需要时间,夹杂其中的某些检查、评比、会议、培训,还有家访、班级集体活动等事务,同样需要投入时间成本。“时间压迫”之下,阅读这样的“软任务”自然容易被教师边缘化。
要走出这一困境,除了外部为教师“减负”、营造良好阅读氛围之外,教师自身也要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
“碎片化阅读”一直为人诟病,然而,“碎片化阅读”与“碎片化时间”是两回事。时势使然,教师现在恰恰要利用“碎片化时间”,如课间、午休、通勤等零散时段进行阅读。一本300页的书,每天阅读10页,一个月即可完成。生活把时间化整为零,但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又让时间化零为整。而且,电子阅读提供了更多便利,在私密或公共的空间,我们随处可以与书相逢。另外,教师要将阅读与工作紧密结合,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的课题,通过主题式阅读提升阅读效率,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
当然,阅读不能止步于“零敲碎打”,“深度阅读”同样不可或缺。一周之中,最好能有固定的3—4小时去进行沉浸式阅读。可以参加“读书会”,或者主动组建阅读小组,与师友或同事定期交流阅读心得、相互督促,将阅读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或研究论文,既能提炼阅读收获,又能获得职业幸福感。
教师阅读时间的获得,本质上是对个人时间的重新规划和有效利用,而阅读习惯就是为阅读创造闲暇,总是没时间阅读的背后是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养成了习惯,自然就将阅读带入时间和生活,而不是总等着一个空白时间去填充。
(作者系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2日 第04版
作者:冷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