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何鹏 通讯员陈诗灵、陶维波)4月11日,2025年江汉区中学生科技创新挑战赛在武汉市一初学苑学校CBD校区举行。此次赛事由江汉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主办,以“气吹巧运”团体赛为核心,吸引全区初中学生参与,通过无动力装置设计与实践,深化学生对摩擦力、流体力学等物理知识的应用,彰显了项目式学习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中的显著成效。

江汉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初中物理教研员李维介绍,大赛聚焦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创新,以“做中学”为核心理念,通过真实情境下的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创造力,是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下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实践。 科技创新教育精准发力
在“气吹巧运”项目中,参赛团队需要设计仅靠口吹气流推动载水瓶滑行的装置,并融合物理、工程与数学知识优化性能。武汉市一初学苑学校八年级学生团队通过流体力学原理设计漏斗形集气罩,用数学计算调整滑道倾角,并采用光盘为车轮减小摩擦阻力,最终让装置滑行距离突破12米。更有学校团队利用激光测距仪自动测量行驶距离,通过滚轮支架增强稳定性,广大学子们在奇思妙想中巧用知识突破极限。

从课堂到实践,此次大赛也是江汉区推进项目式学习的缩影。赛前,教研培训中心组织初中物理教研组开展线上培训,系统讲解流体力学基础与安全规范;赛中,评分标准聚焦实用性、科学性、创新性、工程与技术、学科融合等多维度,强调“过程导向”,关注学生在设计、协作与改进中的高阶思维的成长与发展。据统计,参赛学生作品100%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85%的团队在实验中优化了3次以上设计方案。
“活动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应用价值,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武汉市一初学苑学校校长胡红芳介绍,学校将不断以有趣、有料的竞赛,推动初中理科学科的“做中学、玩中学”体系建设。

江汉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主任黄珺表示,将以此次挑战赛为起点,深化项目式学习模式,推出更多跨学科科技活动,构建“启蒙—实践—创新”进阶培养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输送更多具备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