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见科技论 高恒
工具型AI正在失去它的边界感。当模型能力不再稀缺,下一场竞争正从“能做什么”转向“能留住谁”。从回答问题到组织内容,从一次性调用到日常场景沉淀,Kimi正在完成一次角色跃迁。近日,月之暗面开启内容社区灰度测试,试图将这款 AI助手从高效工具转化为内容平台。它不仅想“解答问题”,更想承接行为、组织内容、塑造关系链,在AI平台化的赛道中,探索属于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01·Kimi的社区尝试:从助手走向平台容器
4月14日,澎湃新闻报道称,AI六小虎之一的月之暗面正在小范围灰度测试其首个内容社区产品,预计本月底正式上线。这是Kimi自推出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产品定位转变,也标志着月之暗面C端战略从“效率工具”向“平台生态”的正式跃迁。
事实上,这一规划早在2024年11月就已有迹象。彼时搜狐科技披露,月之暗面正着手开发全新的内容功能模块,定位类似传统平台的信息流模式,意图延长用户停留时间、提升留存率,并为未来商业化路径铺设基础。
据未来图灵观察,当前的Kimi社区功能已初具规模。入口位于App顶部导航栏「Kimi」按钮右侧,以明显的切换式设计区隔主功能与社区。其主要功能包括栏目分类浏览、评论互动、@Kimi 智能体内嵌回复、一键分享对话等。此外还嵌入动漫头像生成、应援图制作、自媒体配图、创意笔记等 AI 内容创作工具,操作简便,主要面向小白用户。
不过,目前普通用户尚无法直接发布UGC内容,仅能转发与Kimi的对话内容,社区发布与内容沉淀功能仍处于灰度阶段。
产品整体风格与小红书高度相似,视觉布局、交互逻辑、内容呈现均强调轻量、个性、去中心化。有分析认为,这与月之暗面核心团队的背景有关。例如,联合创始人张予彤曾主导小红书天使及 A 轮融资,其团队成员也具备丰富的社区类产品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春节后至今,Kimi团队已有三位核心产品经理离职或处于离职流程,其中包括早期参与核心功能研发的关键成员。尽管公司称其为“正常流动”,但对于一款刚进入战略转折期的C端产品而言,这无疑加重了外界对其落地节奏与方向一致性的关注。
Kimi社区目前仍处雏形,但其背后已显露出月之暗面对“用户关系”的重新定义意图:将AI从工具角色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内容分发者、社交桥梁乃至人格化陪伴体。这是一次对使用场景的拓展,也是一场用户心智的重构实验。
02·工具型AI的天花板:为什么它们开始做社区?
Kimi此次转向内容社区,本质上是对“工具型AI增长天花板”的直接回应。
过去一年,国内大模型在B端业务持续高歌猛进,企业采购、API接入、垂类解决方案成为主要变现方式。然而C端路径则显得相对薄弱:用户使用场景以问答为主,交互路径简短明确——提问、回答、退出。这种高任务性、高效率、低留存的产品逻辑,使得 AI 助手难以沉淀日活、形成社群,也难以建立内容池。
当AI之间的“能力差异”逐步缩小,工具产品之间的壁垒开始消失,平台必须寻找新增长路径。平台化成为大模型厂商们对抗用户流失的共同选择,而社区,正是链接内容、人格与用户关系最成熟的产品范式。
通过引入内容聚合机制与互动关系网络,AI 助手可以从“单次调用”转变为“日常陪伴”;从“效率工具”进化为“沉浸空间”。尤其是生成式能力增强后,AI不再只是冷静的应答者,而可以成为内容共创伙伴。
Kimi社区正是基于这一逻辑构建:@Kimi 的内嵌机制试图将AI嵌入内容流与用户对话中,转变为可参与、有性格、有输出的“社区角色”;栏目化设计则通过话题组织与视觉强化,引导用户持续浏览与互动。
当然,转向平台并非天然顺畅。工具强调明确任务路径,社区强调沉浸与关系链;工具以“解答”为目标,社区却需建立“存在感”。这对内在逻辑上的张力,决定了平台化路径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线性过程。Kimi 能否在此路径上找到平衡点,将决定其第二增长曲线是否成立。
03·大模型集体转向社区战场,平台化成必争之地
Kimi的转型并非个例。自2024年下半年起,国内多家头部大模型公司集体涌入C端内容社区建设,试图在模型趋同后以生态为壁垒,构建长期用户资产。
• MiniMax 推出人格社区「星野」,围绕智能体打造内容人格,支持形象自定义与语音互动,并上线群聊机制,试图构建角色驱动型社区生态。
• 智谱AI推出「知识场」,强化结构化内容分层,侧重垂直知识聚合与生成型互动,建立AI参与的知识共享空间。
• 百度上线「文心一言社区」,引导用户参与Prompt创作与内容分享,强调AI与用户共建内容库,社交属性相对弱。
• 字节跳动将「豆包」与抖音生态打通,强化AI对短视频创作、评论引导的参与,不独立做社区,但植入已有社交空间。
• 腾讯推出「元宝」平台,侧重创作工具+微信内容生态分析,未做独立社交机制,而是借助微信原有传播路径完成关系闭环。
• DeepSeek 则尝试通过AI分身与轻社群进行兴趣聚合,构建轻量化垂类社区,社交能力仍处早期。
这些产品路径虽各有差异,但共识正在成型:模型能力已足够,生态与社群才是长期护城河。
平台化的底层驱动力,并非“把用户留得更久”这么简单,而是AI产品要从“能提供什么”转变为“用户为什么要天天来”。这种行为闭环的建立,不再依赖单点能力优势,而需构建完整的内容分发机制、人格沉淀机制与用户网络结构。
对Kimi来说,这既是一次战略性的破局尝试,也是一段漫长的生态建设之路。从社区雏形走向内容平台,从高频转发走向用户创造,从轻交互走向关系沉淀,这条路没有捷径,只有不断的调整与验证。
而窗口期不会太久。当工具成为共识,生态就是分野。谁能先跑通平台路径,谁就可能定义下一代 AI 产品的范式与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