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汤广花 范燕莹)4月9日,《武汉文脉》融合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在湖北武汉发布,7种21册图书集中面世,标志着武汉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朝安出席发布活动。
《武汉文脉》是由武汉市委、市政府领导,武汉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实施,武汉出版集团等单位具体实施的融合出版工程,旨在全面摸清武汉地方文献家底,梳理城市文化发展脉络。《武汉文脉》总编辑、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马敏介绍说,该工程于2024年启动,计划用10年时间对武汉地方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形成武汉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和融合出版产品,编纂出版不少于500册纸质图书。
《武汉文脉》推出的首批成果以武汉地区旧方志为主,包括《〔康熙〕湖广武昌府志》《〔同治〕江夏县志》等7种典籍,分别从武汉三镇武昌、汉阳、汉口地域范围出发,依据历史上武汉所属府、县等不同级别区划,选择不同时期的旧方志进行影印出版。其中,《〔乾隆〕汉阳府志》首次将“武汉”二字连缀使用,《〔光绪〕汉阳县识》为汉阳个人修志首例,《问津院志》是湖北现存唯一完整书院志书,《大别山志》则对历代以来众说纷纭的“大别山”所在地理位置进行了正名。专家认为,这批旧志文献系统记录了武汉千余年自然环境变迁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在出版过程中,来自武汉出版社的编辑团队采用非仿真影印技术,选用现存最佳底本,以16 开精装圆脊形式呈现,封面设计融入盘龙城青铜纹饰与传统青绿色调,有力保证了图书装帧、印制质量。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萨仁高娃认为,从地方文化建设角度讲,《武汉文脉》是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凝心聚力的有效手段;从古籍保护和利用角度讲,它是国家古籍保护传承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承与传播角度讲,则是构建历史记忆、增进文化认同的必要途径。
“《武汉文脉》编纂出版工作已全面展开,今年将继续按照甲、乙、丙三编编纂,分别收录与武汉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献、史料和研究成果,同时也将统筹考虑相关数字化工作。”武汉出版集团董事长朱向梅表示,该工程通过抢救性整理孤本、残本文献,为城市文化溯源提供基础支撑,“我们将着手构建系统性、权威性的武汉历史文献资源库,助力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让千年文脉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