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五一”假期,5天连休仅需补班1天,让无数打工人直呼“人性化”。然而,一些人却将旅行变成一场“绩效竞赛”,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旅行,本该是放松身心的方式,如今却似乎总与“打卡”绑定,被“流量”裹挟而失序,成为另一种内耗。有人过度追求“出片率”,也有人想要获得“流量认可”。于是,景点成了“背景板”,美食沦为“拍照道具”,甚至有人为了一张朋友圈定位,不惜跨越围栏闯入未开放区域。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打卡式旅行”正衍生出诸多乱象:在古镇敲响居民门窗只为“拍烟火气”,在民宿因窗帘颜色不符预期而投诉“照骗”,不少“美景”的私人拥有者也不堪其扰。
有时候,我也确实能理解年轻人:他们的旅行焦虑,部分源于休假制度的局限。要让旅行摆脱“打卡竞赛”,制度保障不可或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专家建议借鉴德国、日本等国的强制带薪休假机制,或推广弹性工作制,让错峰出行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旅行者亦需自我反思。少一些“必去清单”,多一份随遇而安;少一点“避雷”苛责,多一些包容理解。旅行的真谛不在于“征服”了多少景点,而在于拓宽了多少生命维度,比如遇见不同的文化、感知陌生的善意、学会与意外共处。
所以,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关掉导航,走进一条无名小巷;放下相机,用心记住一朵云的形状。让旅行取悦自己,而非用“出片”取悦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