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振雄 郭建鑫 通讯员 欧勇强
在祁阳市茅竹镇老山湾村,一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坚持党建引领,用三年时间,带着乡亲们闯出了一条治水兴村的新路子。将“雨季田变湖、旱天地冒烟”的“水困村”,变成了“葡萄满架、江岸如画”的“幸福湾”。
2023年3月,在驻村工作队轮换之际,老山湾村村支书的办公桌上,一封按有9枚红手印的申请书格外醒目——“恳请驻村工作队继续留村帮扶”,字里行间饱含着村民的信任。一枚枚手印,不仅是对湖南中烟零陵卷烟厂乡村振兴工作队的肯定,更是老山湾从“困水”到“亲水”的振兴见证。
老山湾村坐落在湘江河畔,三面环水,与祁阳市区隔江相望。但就是这个“宛在水中央”的诗意村庄,却曾因水而困——汛期洪涝肆虐,旱季无水灌溉,村民守着江水却陷入“水灾与水荒”的恶性循环。村里八十岁的老人曾凡兴对此无可奈何:“田种下去,只要涨大水全部淹没了,种十年大概有九年赚不到。”
守着湘江却种不了地的困境,在湖南中烟零陵卷烟厂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后迎来转机。
2023年,工作队打出“截流+疏导”组合拳,在上游修建排水渠引导雨水改道,抬高田埂,让多年的内涝问题得以解决。今年,曾凡兴老人和村里的几户人家将40亩田地统一出租给了种植户种西瓜。
这个曾被“水龙王”困扰的村庄,却在旱季陷入“沙田渴水”的困境。全村700多亩农田,大多为砂质土壤构成的“漏水田”,存不住一滴水。过去全村仅靠一个电排抽水,乡村振兴工作队因地制宜,实际勘探后,新建5座电排站,构建覆盖村里9个小组的梯级提灌网络。
“驻村工作队筹集了300多万资金,解决了老山湾700多亩基本农田的灌溉问题。”工作队队员余帅说。
当“水文章”的问题破解后,产业振兴的种子在沃土中萌发。在老山湾村葡萄园里,村民曾连军正在给大棚内的葡萄幼苗进行修剪。“离家里近,方便照顾小孩,也有几千块钱工资,很满意。”曾连军笑着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月薪6000元,年底还有分红,相比外出务工,收入翻了一番。
工作队依托新修的生态河堤和葡萄园,打造出“十里江岸画廊”,发展旅游产业,一幅乡村旅游新画卷在老山湾村徐徐展开。
从“因水而困”到“因水而兴”,老山湾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这支用红手印挽留的工作队,正与村民携手,托起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到”的幸福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