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审理周期平均缩短7.3天、涉快递员类案件数量同比减少88.9%……4月27日,北京怀柔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院近三年新业态用工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情况。据悉,针对新业态用工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现逐年攀升及倍数增长态势,怀柔法院联合怀柔区总工会、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创新构建“法院+工会+仲裁”三位一体联动机制,为争议化解开出协同共治新“药方”。

外卖骑手伤残 “三位一体”联动促调解
在怀柔法院通报的多起典型案例中,有一起便是通过“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成功化解了矛盾:去年3月,北京某商贸有限公司外卖骑手孙某通过某平台送餐,工作中受伤骨折,被认定为十级伤残。由于商贸公司和平台之间签署了“众包协议”,伤害发生后,商贸公司和平台之间互踢“皮球”,均认为骑手与对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拒绝支付生活保障费。
孙某诉至法院后,怀柔法院联合工会、仲裁委启动“三位一体”联动机制:针对平台通过外包协议规避劳动关系的乱象,法院联合工会、仲裁委综合考勤记录、收入构成、管理规则等要素,突破合同形式认定事实劳动关系。
通过审查用工实质,怀柔法院发现平台通过算法规则对骑手实施严格管理,如强制派单、收入依赖平台订单等,最终认定平台企业与某商贸公司构成共同用工主体,促成调解协议:平台企业支付孙某生活保障费1.3万元。
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为类案审理提供了“用工实质审查—平台责任穿透—调解优先执行”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推动平台企业主动优化用工模式,辖区内外卖平台工伤保险参保率提升。
新业态用工纠纷呈现四大特点
怀柔法院副院长孙吉旭介绍,2022年至2024年,怀柔法院共审结新业态用工劳动争议案件208件,多集中于网约车、外卖、快递和网络直播四大领域,分别占比23%、19%、11%和8%。案件数量呈现逐年攀升及倍数增长态势,案件复杂程度显著提升,这主要与行业扩张与用工模式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以及企业以轻资产模式压缩运营成本等有关。
相较于传统案件,怀柔法院审理的新业态用工纠纷则呈现出劳动关系认定复杂、权益保障缺位、劳动者维权能力弱、群体性纠纷多这四大特点。
具体表现为,平台企业通过签订承揽协议、引导注册个体户、协议外包、众包合作等“去劳动关系化”手段模糊劳动关系和用工性质,致使对劳动关系认定更加复杂化;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呈现无社保、无兜底、无议价权的“三无”特征,社会保险缺位、算法管理严苛、收入分配不透明等问题突出,平台算法规则不透明也增加了事实查明的难度;新业态劳动者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举证能力薄弱,有些因混淆“劳动关系”与“合作关系”的法律区别,误签承揽协议后维权无门;网约车、外卖配送等行业因计薪规则不透明,加之劳动者实际工作地、平台注册地、服务器所在地分离,传统“一案一诉”模式难以应对跨区域群体性连锁争议。
“法院+工会+仲裁”助力新业态用工纠纷化解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怀柔法院联合怀柔区总工会、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创新构建“法院+工会+仲裁”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一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数据互通、联合培训机制,法院与仲裁委共享新业态案件数据,向工会推送风险提示,联合开展合规用工培训,还组建“法律顾问团”提供用工体检公益服务,减少争议发生;
二是创新调解优先程序,采用分类调解模式,针对不同类型争议灵活处理,破解传统调解模式痛点,同时创新线上调解手段,利用“线上云法庭”便利劳动者和企业;
三是优化裁审衔接规则,统一裁判标准,明确四类高发案件劳动关系认定“三要素标准”,还设计类案选取标准,仲裁委独立审理示范案件,法院进行程序性审查,确保法律适用的统一性,从而推动新业态劳动争议化解从“末端裁判”向“前端预防、中端调解、末端兜底”全链条转型。
目前,怀柔法院“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已经初见成效。相关案件审理平均周期由61天缩短至53.7天,平均缩短7.3天。去年,涉快递员类案件数量下降趋势明显,同比减少88.9%。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