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光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汉寿县,包括县委、县政府在内的38家机关事业单位,全部拆除了单位围墙,向群众开放院内的绿色空间。这项工作被概括为“拆围透绿”,是汉寿打造“最美城市客厅”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4月21日 《南方周末》)
围墙的消失,首先打破了公共资源的“特权壁垒”,彰显了公共资源能够真正为民所用。过去机关单位内环境干净整洁、花草树木优美,令人感到赏心悦目、心情舒畅,但由于围墙的阻隔,包括停车位在内的公共资源只由单位职工独享,不免令人感到遗憾和无奈。如今拆了围墙,单位内部优美的绿化环境和停车位等公共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市民共享的“城市客厅”。这种资源开放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利用率,更体现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
围墙的消失,还破解了“门难进”的治理顽疾,折射出政府执政理念的深刻转变。以往,公众有一些关于切身利益的问题和诉求,希望去政府单位反映。但由于围墙的阻拦和一些门卫等的刁难、呵斥,有时就被挡在门外,甚至会久拖不决,导致“事难办”。拆了“围墙”,群众反映诉求的通道更加畅通,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更为直接。公众可以直接进入单位内部,寻找相关工作人员或负责人,反映问题和诉求,寻求解决之道。至于有人担心“上访会影响工作”,汉寿县用经验给出答案:当主政者以“群众诉求必须解决”的担当直面问题时,其他不过是庸人自扰。这里的关键是,拆除物理围墙的同时,更需要拆除心理“围墙”。
汉寿实践启示我们:城市治理既要有“透绿”的颜值,更要有“暖心”的温度。政府大院拆除了围墙,相应显出了为民初心;政府的市民敞开大门,敞开的其实是倾听民意的胸怀。这种治理创新,正是新时代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生动注脚。时下,全国有些地区已前往该地取经,说明大家都有“拆围透绿”的愿望。不过说真的,真正要学习复制的恐怕不是“拆墙”的形式,而是其蕴含的治理智慧:公共空间要开放,权力运行更要透明;资源要共享,责任更要共担,这才是学习、借鉴的“真经”。只有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治理全过程,才能建成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否则,形式上的墙拆掉了,还会有官僚主义的思想“墙”、观念“墙”,那才是把人民与政府隔离起来的真正“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