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济宁国投做强产业投资,加快打造国内一流产业投资集团

开局即奔跑,实干争春早。今年以来,济宁国投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市财政局关心指导下,坚定扛牢市属国企责任担当,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资本运营效率,加快打造国内一流产业投资集团。1-3月份,完成营业收入4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949万元,同比增长16%,顺利实现首季“开门红”。

夯实投资矩阵 提升投资效能

牢牢把握战略投资、产业整合、资本运作主体功能,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不断夯实投资矩阵,稳步提升投资效能。积极构建多赛道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矩阵,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打造市场化的国投投资品牌。围绕全市“232”优势产业、15条标志性产业链,配备行业研究专班,实现“一链一专班”精准赋能,将全市优势产业发展清单变为投资清单。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投资项目123个,投资规模66亿元,实现投资退出12亿元。常态化举办济宁市投资机构评选活动,公司投资实力屡获全国性权威机构认可,先后荣获“中国创投金鹰奖年度成长型创投机构”“融资中国最佳国资市场化母基金”“融资中国中国先进制造领域最佳投资机构”等多项荣誉。

深化区域合作 精准招商引资

主动融入全市招商引资“一盘棋”,积极对接县(市、区)政府和产业平台,“以投带引”开展因地制宜的资本招商。派出“精兵强将”主动出击,积极与县(市、区)政府开展联系对接,充分了解当地产业导向、精准把握当地合作需求。目前,分别与邹城市、兖州区、高新区、太白湖新区等合作组建4只区域产业基金,规模总计超17亿元,成功落地瑞达美磁业、科比特无人机等项目。济宁国投作为基金管理人,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纽带作用,积极与省新动能、深圳东华集团等省属国资,中君资本等知名头部基金和市场化投资机构合作,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县区优势产业聚集,共同赋能本地优质企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服务企业发展 积极培育上市

通过股权投资、基金返投等方式,着力支持科创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本地优质企业加快发展。全面梳理我市拟上市企业名单并建立投资项目库,开展组团式对接、表单式推进,在具备投资条件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投资事项落地落实,助力我市优质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企民企互促共赢。目前,已投项目包括益大新材、恒圣石墨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赛瓦特、莱恩光电单项冠军2家,森之海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家。2024年,投资控股企业赛瓦特动力设备公司成功挂牌新三板。同时,抢抓资本市场政策调整、环境优化有利窗口期,面向国内挖掘资产优良、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契合度高的优质标的,开展股权投资或上市企业并购。目前,投资项目中已有11家企业上市,10家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储备上市企业并购优质标的3家。

下步,济宁国投将持续打好深化改革、市县合作、服务企业“组合拳”,以高质量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新征程上干出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通讯员 刘宝)

济宁国投做强产业投资,加快打造国内一流产业投资集团

开局即奔跑,实干争春早。今年以来,济宁国投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市财政局关心指导下,坚定扛牢市属国企责任担当,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资本运营效率,加快打造国内一流产业投资集团。1-3月份,完成营业收入4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949万元,同比增长16%,顺利实现首季“开门红”。夯实投资矩阵 提升投资效能

全球瞭望丨英国财政大臣:应与中国建立深层次伙伴关系

新华社伦敦4月18日电(记者郑博非)英国《每日电讯报》18日刊登对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的专访。里夫斯在专访中主张,英国应与中国建立更深层次的伙伴关系,而非设置新的障碍。《每日电讯报》评述,里夫斯的表态驳斥了美国试图孤立中国的做法。文章摘要如下: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与中国的接触时,里夫斯回应:“中国

广交会“朋友圈”越来越大 多家工厂迎来外商探厂潮

今天是本届广交会的第5天,也是第一期的最后一天。广交会既是产品展出、交易的平台,也是展客双方认识交流、加深合作的重要平台。除了展馆内热闹非凡,不少客商还走出会场,前往企业生产一线参观调研,洽谈合作,将友谊延续到场外。在东莞一家生产家用电器的企业,经理向来自加拿大的客户介绍了公司新品。一款30寸的电烤

全市渔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召开 武晓花出席并讲话

4月18日,全市渔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尖草坪区召开。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武晓花出席并讲话。会议强调,发展渔业特别是设施渔业,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和提升农产品自给率的重要抓手。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提高站位,增强信心,全面准确把握我市渔业发展特征,紧盯市场需求,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补齐短板弱项,促进

以文学笔触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答卷,《万物相逢一个家》获第三届……

第三届唐刚诗歌奖4月15日揭晓,广州诗人周承强的生态诗集《万物相逢一个家》以鲜明的环保主题从524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届备受瞩目的“绿色文本”。这部诗作,以180余首生态诗歌构建起文学与生态保护的对话桥梁,被评委会誉为“用诗行丈量绿水青山的时代答卷”。该诗集以独特的文学视角记录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