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胜利林场的千亩蒲公英基地,一片金黄的花海随风摇曳,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图景。这朵曾被视作“野菜”的小黄花,如今正以“黄金产业”的姿态,撬动鸡西生态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发展,书写“从田间到产业链”的传奇。
从“猪草”到“致富宝”
在恒山区红旗乡胜利村的田野间,一片片嫩绿的蒲公英幼苗在黑土地上茁壮成长。该村村民李女士一边弯腰整理着幼苗,一边感慨:“以前蒲公英是喂猪的草,现在成了致富的宝。”鸡西蒲公英于2021年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其根长可达30厘米,咖啡酸等功能成分含量高出普通品种30%以上,被誉为“天然抗生素”。随着政策的放开,蒲公英的价值得到全面释放,鸡西市迅速把握机遇,大力布局蒲公英深加工产业,让这株小小的蒲公英走出了一条跨界发展的新路。
从传统茶饮到固体饮料、挂面,再到化妆品原料和天然橡胶提取……如今,鸡西蒲公英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用途,其身影活跃在多个领域。鸡西市参孩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透露:“公司正在建设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生产线,未来将进军保健食品和生物制药领域,进一步挖掘蒲公英的潜在价值。”
在鸡西市梨树区的加工车间,蒲公英鲜叶经过清洗、杀青、发酵等工序,变成每斤售价超千元的高端礼品茶;提取出的黄酮类物质成为护肤品中的抗炎明星成分。
蒲公英产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鸡西市积极规划产业发展蓝图,计划到2025年将中药材种植面积扩至60万亩,全力打造“北药之都”。此外,支持发展蒲公英深加工等特色农业项目,推动从种植到化妆品生产的全链条升级。
从原料输出到价值输出
蒲公英不仅是备受青睐的经济作物,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激活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胜利村的“蒲公英务工队”成员王大姐算了一笔账:“每天除草能赚120元,一年务工收入超3万元,比种玉米多两倍。”目前,恒山区8.06万亩药材基地带动数千农户就业,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更为乡村发展催生了新业态。梨树区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全力打造“龙药小镇”,中药材批发市场年交易额破亿元大关,药膳餐厅、养生体验馆等三产项目悄然兴起。农民从“靠天吃饭”转变为“产业链上的一环”,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然而,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隐忧也逐渐显现。部分种植户反映,深加工技术门槛高、市场波动大,初级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此,鸡西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李工指出,必须强化地理标志品牌建设,让“鸡西蒲公英”从原料输出转向价值输出。
破解发展瓶颈,科技赋能成为破局关键。鸡西市推广智能化种植技术,引入抗逆性新品种,并联合科研机构制定蒲公英提取物行业标准。
从“小特产”到“大集群”
目前,鸡西蒲公英产业已从“小特产”升级为“大集群”。随着总投资6万亩的“辽源模式”在鸡西复制,以及60万亩种植目标的推进,蒲公英将串联起种植、加工、旅游、研发的立体产业链。
近年来,鸡西市将蒲公英产业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这不仅是农业革命,更是生态经济的实践。”鸡西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蒲公英产业正带动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生态旅游三大集群发展,预计2025年相关产值将突破200亿元。
从田间摇曳的小花到支撑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鸡西蒲公英的蜕变,是黑土地智慧与时代机遇的共鸣。在这条产业链上,科技赋能、政策护航与农民致富形成共振。未来,当更多“鸡西蒲公英”走向世界,“北药之都”的春天必将更加绚烂。
(李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