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梁瑛
近日,著名当代艺术家周艺文推出最新作品《被因扰的哲学》,这一系列作品引起广泛关注,获得了威尼斯当代艺术界与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大学教授与人文学者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周艺文是艺术界近年来的一匹“黑马”,“他不仅从思想上使中国当代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是给当代艺术贡献出非凡的思考。”



威尼斯美术学院亚洲文化和威尼斯双年展专题研究员傅森认为:“周艺文的作品始终聚焦于人类精神困境,他的《被困扰的哲学》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获得了思想上的飞跃,在当代艺术界引发了多维度的影响。”
著名诗人、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周瑟瑟认为:“周艺文先生《被困扰的哲学》是符号学意义的当代艺术作品,他通过密集的线条构成一种新的视觉语言,这种语言里有清晰的光的渗透,蓝色、橘色、灰色、绿色、粉色等不同色系形成了多样性的情感,既是色彩的艺术又是线条的艺术。白色、蓝色、绿色、金黄色的羽毛,既是人类撕杀的结果又是人类哀伤的叹息。周艺文先生以复杂的线条与简约的羽毛表达了他对新文艺复兴的思考,是他的‘新文艺复兴当代艺术’系列作品的首次亮相,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与价值。”
“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线条成为承载观念、文化隐喻与情感叙事的核心元素。线条的运用被赋予哲学层面的象征意义。”周瑟瑟分析说:“我认为周艺文先生从线条诗学、观念建构与技术迭代多个层面突现他的突破,他独创的‘羽毛’符号在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暗示与提醒意义。‘羽毛’到底是什么?是人的精神以幽灵的形式隐约出现;‘线条’是什么?是周艺文蓝色的或红色的或黑色的血,对!一定是血!”
周艺文则强调:“线条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本质上是我对哲学的困扰的自觉探索。是以线条的光谱逻辑参与观念建构,印证了当代艺术的核心命题——艺术的力量,诞生于人类赋予其意义的精神过程。”



附录
关于《被困扰的哲学》系列作品的一些创作思考
周艺文
在雅典卫城的断壁残垣间,苏格拉底曾以困惑为犁铧,耕耘真理的荒原。两千三百年后的今天,人类依然在永恒的悖论中跋涉:理性之光照亮的阴影愈发浓重,文明构建的巴别塔下堆砌着无数未解的困惑。这种困扰本身,恰似普罗米修斯被啄食的肝脏,在永恒的循环中成为哲学最鲜活的养料。


一、人性的迷雾森林
人类基因里镌刻着双重密码:当辛德勒在纳粹铁蹄下拯救千名犹太儿童时,奥斯维辛的焚尸炉正冒着青烟。这种善恶的量子纠缠让帕斯卡尔感叹"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既脆弱又高贵。古希腊悲剧早已揭示,俄狄浦斯越是竭力逃避命运,越是精准地踏入预言设下的陷阱。
情感的量子态更令人困惑。拜伦将爱情比作"光与影的永恒之舞",普鲁斯特在追忆中发现了记忆的欺骗性。当AI开始模拟人类情感时,我们惊觉情感的珍贵不在于其真实性,而在于它承载着生命存在的温度。
西西弗斯神话的现代变奏在都市丛林中上演:每个清晨挤进地铁的上班族,都在重复着荒诞与意义的角力。加缪说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推石上山的姿态本身就是对荒诞最优雅的反叛。


二、文明的困兽之斗
家庭这个原始部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解构。血缘的锁链与契约的绳索相互缠绕,形成新型社会关系的DNA双螺旋。当传统四合院被单元楼取代,我们失去了"庭树不知人去尽"的诗意,却获得了更广阔的精神原野。
战争与和平这对孪生兄弟撕咬着历史的长卷。但《安妮日记》里开出的野花证明,黑暗中最细微的光明都值得以命相搏。
气候危机的警报声中,人类终于开始理解印第安人的古老箴言:"土地不是祖先的遗产,而是子孙的借贷。"北极熊在消融的浮冰上挣扎的画面,恰似现代文明的自画像,提醒我们生态智慧不是选择而是生存必须。


三、解谜者的星空
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观察者本身即是变量。海德格尔的"林中路"或许没有终点,但行走本身让存在澄明。敦煌壁画上飞天的衣袂飘舞千年,讲述着超越时空的生命对话。
道家"无用之用"的智慧在消费主义狂潮中愈发耀眼。梭罗在瓦尔登湖建造的小木屋,本质上是为灵魂搭建的方舟。当东京街头的上班族突然驻足欣赏樱花飘落,瞬间的停顿里藏着永恒的诗意。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最终被飓风抹去,但布恩迪亚家族对冰块的惊奇永远定格。这种孩童般的好奇,恰是刺破存在迷雾的银梭,在意义的织机上编织出璀璨的星空。
站在智人纪元的黄昏里回望,人类最伟大的发现或许正是承认自身的无知。从柏拉图洞穴到霍金的黑洞,困扰始终是真理最忠诚的侍从。当梵高笔下的星空依然在美术馆旋转,当《二泉映月》的弦音穿透世纪风雨,我们终于懂得:哲学的本质不在解惑,而在保持困惑的能力——就像雅典学院廊柱间永不消散的晨雾,滋养着人类精神永恒的春天。
(本文图片由受访人提供)